
发布日期:2025-08-16 16:17 点击次数:140
暑假里,不少家长和孩子因为手机、平板的使用问题“斗智斗勇”,而电子产品的使用管理,不只存在于假期。
家长赵女士告诉记者,自家大女儿上高中,小时候没有太限制她玩手机,“现在周末接她放学,必须要带上手机,一出校门就要玩上。”在她看来,养成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习惯是一项长线工程,要趁早。
如何控制好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每个家庭都不太一样。
从风格上来区分,有些家长严令禁止,抓到偷玩就会生气呵斥,甚至有些气到摔坏设备;有些家长则是“温和派”,试图和孩子约定使用时间。从方法来看,大多数家长会借助设备本身的儿童监管模式,也有家长主打“朴素打法”——藏!
严令禁止还要偷藏偷玩
家长让平板“原地解体”
“一气之下把孩子的手机摔了!”社交平台上,因为孩子玩电子产品而暴怒的家长不少,这样的严厉手段通常是在家长三令五申不能玩手机后,孩子依然“顶风作案”的情况下发生的。
一位网友说,家里有准初二学生,成天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正听着课还偷玩着游戏,我真的好生气。”帖子配图则是屏幕已经粉碎的手机。在评论区,不少网友也晒出相似的照片,有些是学生网友拿着被爸妈摔坏的手机,有些是家长,表示自己也“激进”地当着娃的面摔了手机。
另一位二胎妈妈是在家打扫卫生的时候看到被大宝偷偷藏起来的平板电脑,“晚上偷偷拿iPad玩到半夜,瞎看不承认,今天是在忍不住怒摔iPad,作为普通家庭不心疼吗?当然心疼到不行……但当你改过又改过密码被知道,藏好无数次被找到,不知道还能用上什么手段了。”
采访中,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表示,藏是最朴素的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方式,但很多时候,越找不到设备,孩子就越想玩。
已经上大学的小山告诉记者:“我爸妈不让我玩手机的方式就是把设备藏起来,被我找到以后就换一个地方藏。”但斗智斗勇的后果,往往是找到设备后更想“报复性”玩耍。
有一位宝妈分享了自己怒摔平板的经历,和女儿约定好了玩平板时间,平时半小时,节假日最多两个小时。但当天女儿一口气睡到了上午十点,她查看平板数据后发现女儿晚上偷偷玩了。“这回我不打算说她,用她的话来说就是骂她,不唠叨了,但是平板我给原地解体了。”
看成绩,讲条件
制定规矩成为首选
就很多家长的叙述来看,怒摔平板基本都是“怒火攻心”后的冲动之举,很多家长也明白,这样的举动治标不治本,还有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家长选择和孩子们讲条件,制定规则后,让孩子拥有支配电子设备的部分自由。
低年龄段的家长通常会利用设备自带的“儿童管控模式”,一到设定时间久自动上锁。大部分手机设有“远程守护”模式,共享设备后可以进行远程管控。
社交平台上分享的手机设置教程
“信息时代,我们不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完全没有屏幕,没有电子设备的真空环境。”家有大班孩子的杨女士说,自己使用手机的时候也不会避开孩子,甚至还会当着孩子的面玩游戏,“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需要工作、吃饭、休息,我会立刻放下手机。我家儿子虽然年纪小,但模仿能力很强,我会借此培养他言出必行,说到做到的习惯。”
到了较高年龄段,很多孩子对电子设备的掌握度慢慢加大,家长们选择和孩子讲条件、定规矩。
一位二年级孩子的家长主动给女儿配了手机,可以允许她使用电子支付、百度搜索等功能,不过列出了几项禁止事项:1、禁止玩游戏;2、禁止添加家人以外的任何人;3、父母可以随时浏览她的手机;4、做作业的时候允许使用。
还有初中家长表示,孩子期中统考考了年级第一,自己兑现承诺买了手机,后来手机的使用程度和成绩挂钩,成绩退步明显就不能玩手机了。后来孩子期末成绩依然是年级第一,暑假实现了手机自由。“不过上学时他写完作业就只玩半个小时,要求九点半交手机,手机需要我解锁。”这位妈妈说。
上高中的杭州姑娘小丁说:“我妈妈不限制我看手机的时间,但只有一条:晚上不能带进卧室。”